夏末,暑气萦绕。早晚温差逐渐加大,在这样的环境下,心血管疾病的易感人群更需要警惕 "高危时刻"。
据医院历年统计数据显示,气温每升高1℃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急诊就诊人数就会增加17.3%。在人口密度大的地区,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,夜晚也比较闷热,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更不能掉以轻心。
十类人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
在高温环境下,人体新陈代谢明显加快,机体为了散热而扩张体表血管,导致体表血液循环增多,心脏供血相对减少。高温还会使交感神经兴奋,心率加快,冠状动脉收缩,从而加重心脏负担。
此外,人体出汗较多,体内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,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,容易造成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,从而诱发心肌梗死。
生活中,以下10类人群更易患心脑血管疾病,需要提高警惕:既往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;65岁及以上人群,尤其是老年人;长时间户外工作的人;长时间坐办公室吹空调的人群;不喜欢喝水的人;喜欢大口喝冷饮的人;喜欢冲冷水澡的人;口味重喜欢辛辣刺激的人;喜欢熬夜的人;不喜欢运动的人等。
为了保护心脏,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
预防心血管疾病,要做到以下几点,让心脏经受住温度的考验。
心慌胸闷别大意
闷热的天气容易让人喘不过气来,很多心肌梗死患者会在发病前3~4天出现心慌、胸闷、胸痛、乏力等症状,尤其是老年人,要格外警惕,大热天如感觉胸闷等不适,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。
冠心病患者应避免洗冷水澡
人体大量出汗时,皮肤的毛细血管大多处于扩张状态。此时,如果突然洗冷水澡,会刺激血管收缩,引起心悸、胸痛等不适症状。有冠心病的人尤其要注意,洗冷水澡会加重身体负担,诱发心肌缺血,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。
小心室内外温差过大
从有空调的凉爽室内突然进入炎热的室外,人的心血管会突然放松。相反,从炎热的室外突然进入凉爽的室内,血管会突然收缩。这会导致血压波动过大,从而引发心脏病。
建议将室内空调温度调至26℃,室内外温差<8℃为佳。进出空调房时,可以在门口站一会儿,给身体一个缓冲,给心脏一个适应过程。空调开启一段时间后,要记得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
保持水分
人体大量出汗时,需要及时补充水分,否则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流速度减慢,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,诱发心绞痛、心肌梗塞、中风等疾病。
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特别小心,同时避免饮用含有咖啡因和酒精的饮料,因为它们会加重脱水。
谨遵医嘱,切勿停药
有的患者觉得天热,胃口不好,吃得比较清淡,血压血脂都正常,就可以停药一段时间。切记,这种行为不可取。无论春夏秋冬,心血管疾病患者都应坚持长期服药治疗。即使血压较前一段时间有所下降,也不能随意停药或减药,需要医生综合评估病情程度和危险因素后调整用药。
保持好心情
情绪激动会使心跳加快,增加心肌耗氧量,加重心脏负荷。心血管疾病患者,尤其是老年患者,应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态,不生气,气温过高时,适当减少体力活动,避免不必要的外出。
不要冷
过冷的饮食不仅容易引起肠胃不适,影响消化功能,过冷的刺激如喝冷饮、吃冷西瓜等还会引起血管收缩,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。
因此,不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大量进食生冷食物、冰镇饮料,食物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入口,可以慢慢啜饮。
不要过早做晨练
研究证实,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猝死有70%至80%发生在早上6点至10点之间,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通过专业医生的指导和准确的康复评估,选择个性化的运动处方,选择一些适合自己运动强度的有氧运动,如散步、太极拳、慢跑等。
在户外运动时,注意选择阴凉处,避免阳光直射。运动时要注意补充水分。运动时间可选择在早晨或傍晚气温较适宜的时候,不要在烈日和高温下运动。
定期监测指标,观察动态变化
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中,肥胖人群因高热量饮食易患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疾病;吸烟人群因长期吸烟会影响全身血管,加速动脉硬化;"三高 "人群中的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等高危因素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,引发一系列疾病;糖尿病患者血糖高易导致血流缓慢,多种代谢途径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的概率,远高于非高血糖人群。
这些高危人群应定期检查心电图、血脂、血压、血糖等指标,及时观察相关指标的变化,及早发现危险信号,采取干预措施。预防是最好的防病治病方法。如发现身体不适,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以免耽误病情。
健康饮食养心护心
夏季的最后一个月是长夏,此时天气闷热,空气中湿气较重,人们更容易感受到湿气,感觉疲劳、乏力、睡眠不足、食欲不佳等,严重时会影响工作和生活。
中医认为 "汗为心之液",一天中大量的汗液排泄不仅会损伤心脏,还会导致心脏阴虚,更容易受到热邪的侵袭,此时要特别注意养心。
可以从饮食开始慢慢调理身体。主食建议以五谷杂粮为主,副食以豆类、蔬菜、水果、菌类为主。清淡饮食不是完全素食,肉类中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,完全素食容易造成营养不良,所以肉类要少吃,清淡饮食。烹调以蒸、煮为主,减少煎炸,少放油和盐,尽量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。
推荐健康饮食:
健脾利湿粥:
薏苡仁、燕麦、荞麦、糙米、红豆、赤小豆一起浸泡半小时后加水煮粥,煮至米烂豆烂,煮前20分钟放入冰糖。可养心、健脾、祛湿。
百合杏仁粥
将鲜百合、杏仁、大米煮烂,加糖温服。可润肺止咳、清心安神,用于病后虚热、燥咳。
核桃粥
核桃仁(捣碎)20克,大米100克,同煮粥,有补肾、补肺、润肠之功。常吃核桃粥不仅能补肾,还有延年益寿抗衰老的功效。
梨粥
梨 2 个,洗净后去核切碎,加入大米 100 克,熬粥。梨润燥性好,入秋后可作为保健食品。